当前位置:首页 > 普法专栏 > 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上个世纪的拆迁安置房 时隔近30年后的家族继承
日期:2020-09-23 浏览次数: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第一眼看到案卷,这是一起再普通不过的继承案件,原告的诉讼请求只有一项,要求继承奶奶名下一套房产的份额。

  因为原告的爷爷、奶奶、父亲均已去世,所以本案的被告分别是她的大伯、大姑、小姑、母亲和弟弟。第一次庭审中,原告当庭提出希望法院调查其奶奶名下的存款情况,被告之一即原告的大伯还提出,希望在本案一并处理上世纪90年代其父亲名下分得的两套拆迁安置房,新的主张顿时将一起简单的继承纠纷变得复杂起来……

  遗产的调查

  我们发现,在很多继承案件中,也许是老人走的时候太匆忙,也许是老人担心子女争夺财产,越来越多的继承案件中当事人申请法院调查被继承人的遗产情况,有的甚至从人民银行查来老人的10来个银行账号要求一一调查。

  本案中,奶奶名下的存款是个小数字,倒也不会引发多大的矛盾;三套房子,一套是奶奶生前最后生活的地方,另两套都是爷爷奶奶分得的拆迁安置房,其中一套原告的弟弟两口子在居住,另一套是饭店门面房。不管房子有多少、只要有产证,分家析产倒并非难事,蹊跷的是,本案中的两套拆迁安置房一直都没有办理房产证。三套房子在继承案件中一并处理,既要明确各继承人的继承份额又要按照份额分割,还真是一个难题。

  对两套没有产证的安置房,当事人仅向法庭提交了一份某区档案馆盖章的拆迁安置补偿协议,协议上记载的安置房地址,其中一套住宅的地址与目前实际居住的门牌号不能对应,另一套底层营业房没有注明门牌号码。经过承办法官到不动产登记中心了解,这两套拆迁安置房要想顺利办证,必须由拆迁办盖章证明两套安置房的实际准确门牌号码。

  开发公司注销、拆迁遗留问题办理部门的不明确、门牌号码挂错、原始协议的去处等等......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承办法官顶着酷暑、冒着暴雨,一次次奔波在拆迁办、派出所、住建局、周围邻居询问的路上。随着一份当事人从箱底翻出的原始协议浮出水面,终于显示了开发公司盖章的对安置房正确门牌号码的确认,当承办法官带着这份重要的证据第三次来到拆迁办时,终于等来了工作人员确定的答复,两套拆迁安置房办证指日可待。

  利益的博弈

  核实拆迁安置房门牌号码的同时,继承析产的调解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第一次调解就很艰难,从上午9:30一直持续到下午2:00。爷爷奶奶生育了四个子女,爷爷奶奶去世后四个子女并未提及遗产继承问题,原告的父亲先于奶奶去世,一场错综复杂的继承无奈揭开最后一层面纱。大伯在多次协调家庭纠纷未果后,被亲侄女告上法庭,以至于大伯多次激动不已对原告拍桌子:“是你把我们告上法庭的,这笔帐我记着,是你,把最后的亲情都告没了!

  奶奶生前由大姑照顾较多,所以大姑对奶奶名下的房子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念在赡养较多,大伯也在极力为大姑争取多一点的份额。原告父亲去世的早,她的母亲在申诉时总是感到黯然神伤、辩驳无力。每每谈到分割,大伯总会回忆起被拆迁的房子当初三兄妹齐心协力,你搬砖来我送瓦,这一辈盖房子的辛劳是下一代人很难感同身受的。两代人的隔阂,更多的是情与理的较量和对峙。对于大伯而言,承担着长子的重任,祖产的分割或许意味着父辈留下的房产终将易主,意味着几个家庭之间亲情的疏离。祖产,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涵义,它代表着传统节日的团圆、家族历史的回味、利益的延续等等。近三十年一晃而过,房产价值已经翻了几番,对于普通工薪阶层而言,任何一家有心想留住祖辈房产,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拿出各家的折价补偿款不是一个小数目。最终经过几轮磋商协调,大家一致同意在两年内相互配合自行卖掉三处房产,并按各自继承份额进行分配。

  因为法官前期工作铺垫,两套拆迁安置房将会在办证后顺利上市。为了感谢法官的辛勤付出,原告及其母亲送来了锦旗表达谢意。

  分家析产,每每看到这个“冷酷”的案由,我们总希望能看到更多的理性和温情,少一些争执和吵闹,这是对故去先人的敬畏,也是对世代亲情的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