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法专栏 > 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2300张健身卡背后的“生死局”
日期:2025-07-01 浏览次数: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引子:暗流涌动

2025年5月,玄武法院的法官正在看一起申请强制清算的案件。申请人是小飞,他要清算的,正是自己和大龙共同开办的某健身管理有限公司。材料齐全,条件充分,这本该是件按部就班的案子。

这时,法官接到了公司另一位股东大龙的电话,大龙焦急地说:“法官,清算没问题,但……健身房还有2300多个会员在正常锻炼啊!卡里余额加起来,少说还有300多万呢!”

“300多万会员费”,背后是2300多个普通人的汗水和信任。如果简单一纸裁定强制清算,健身房关门大吉,设备被当作废铁卖掉,股东分不到钱,会员们充值的钱更是打了水漂——这绝非法律追求的公平正义。

矛盾起源:信任崩塌

2019年底,怀揣创业梦想的大龙和小飞,各自掏出一百多万,成立了这家健身公司。大龙负责日常经营,小飞做“甩手掌柜”。

谁料,开业即迎行业寒冬。大龙咬着牙苦苦支撑,房租、工资、水电,压得他喘不过气,甚至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来填窟窿。

而远在后方的小飞,迟迟看不到收益,心里犯起了嘀咕:钱都花哪去了?是不是大龙动了手脚?

沟通无果,信任裂痕越来越深。2022年底,小飞一纸诉状将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行使“股东知情权”。法院支持了他,小飞依法查了账。然而,冰冷的数字没能化解心结,反而让隔阂成了鸿沟。

危机爆发:公司解散

煎熬到2024年中,心力交瘁的双方在股东会上达成一致:散伙!公司解散。

可解散之后,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32条的规定,本应依法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但这对曾经的合伙人早已水火不容,清算程序卡了壳。

大龙出于责任,还在勉强维持健身房运转,服务着那两千多名会员;而心灰意冷的小飞,则直接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清算”。

法官破局:破冰对话

面对这看似符合所有“强制清算”条件的案子,法官没有机械地裁定了事。

他敏锐地嗅到了案件背后的火药味——不是公司真的病入膏肓无可救药,而是两位股东的心结,像一块巨石,死死压住了这家本有生机的企业,更威胁着2300多名无辜会员的权益。

法官把大龙和小飞请进了调解室。气氛起初剑拔弩张。但在法官的引导下,双方第一次真正坐下来,尝试倾听对方。

大龙眼眶发红,讲述了开业初期独自扛起经营重担的艰辛,卖房的无奈;小飞也坦言,自己并非无理取闹,不参与经营又看不到回报,产生怀疑是人之常情。

法官适时点出核心:症结在于“信任缺失”,而非公司本身彻底失去价值。健身房近年运营尚可,会员基础庞大,仍有“造血”能力。

妙手回春:公司重构

洞察了矛盾根源和公司现状,法官当场抛出一个打破僵局的思路:“既然合作不下去,何不试试‘一人退出,一人接手’?让健身房活下去,会员权益有保障,你们各自的投入也能有个说法。”这个方案让双方看到了希望。

在法官的主持下,两人再次回到调解桌,就股权转让的价格、手续等细节展开了务实的磋商。最终,一份双方都认可的股权转让协议达成。

健身房避免了被“强制清算”的命运,得以继续运营;大龙成为唯一的经营者,可以轻装上阵;更重要的是,2300多名会员的权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守护——他们的会员卡依然有效,可以继续在熟悉的场地挥洒汗水。

尾声:法律的温度

这场险些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股东纠纷,在法官的智慧和坚持下,实现了从“强制清算”到“企业重生”的大逆转。它生动地诠释了:法律不仅是冰冷的条文,更蕴含着守护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的温度与智慧。

当企业陷入股东内耗的泥潭,当普通消费者的权益悬于一线,司法调解这剂“良方”,精准地切中要害,既化解了股东间的信任危机,更筑起了一道保护消费者预付资金安全的堤坝,守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