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少家
我是胡敏慧,江苏法院系统2021届名校优生,2022年年底到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锁金村法庭任法官助理。基层锻炼已满三个月,伴随院领导的悉心关怀、带教庭长的言传身教、法庭小伙伴的互帮互助,我逐渐适应了新环境、新岗位、新职能,也在每天的忙碌中学习成长,逐步搭建经验与能力加成的一块块“积木”。
攻坚克难: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从省法院刑二庭到玄武法院锁金村人民法庭,工作内容、办案思路、专业涉猎都有很大的改变,“学中干、干中学”成为工作常态。面临离婚、继承、抚养权纠纷以及亲属关系间复杂的借贷、房产纠纷等不熟悉的案由,一方面亟需对相关法律关系和专业知识有全面的掌握,另一方面也需要快速领会帮助当事人化解矛盾的办案技巧。每一次电话铃响,是学习演练如何与当事人或律师沟通的机会;每一次庭审记录,是观摩体会庭长如何掌控庭审节奏、归纳提炼争议点的机会;每一次草拟判决,是学习运用相关法条与司法解释、构思说理逻辑、提出解决方案的机会……在这里,案件量催生经验值、工作量兑换获得感,每一天的工作都为补足短板而积累,为进阶技能而铺垫。
定分止争:“积”爱 “小家”,汇德“大家”
家事案件有其特殊性,当事人往往既是亲属又是对立方,既连结着亲情,又纠葛着矛盾,对于法院来说,更需要“沉下身子、放在心上”去解决纠纷。家事案件也改变了我对“案结事了”的看法,以往我认为办案最重要的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梳理事实证据、准确适用法律,但对于家事案件而言这远远不够。法律是白纸黑字的条文,但亲情是千家万户的灯火,就案办案、就事论事可以在法律适用上无可挑剔,但并不能真正化解家庭中的复杂矛盾;能够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法结”,却打不开骨肉亲人间的“心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事法庭要求我做细心的观察者、做诚恳的倾听者、做巧妙的提问者、做精准的研判者。一场“马拉松”式的调解可能耗尽心力、费尽口舌,或被律师调侃“比起法官你们更像居委会大妈”,但看到当事人握手言和签下调解协议的一刻,我感到“人间值得”。
普法宣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办案之余,人民法庭也承担着辖区内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今年年初,依托法院青年文明号,我们开展了“法庭进社区”普法宣传教育与“新年送福进社区”活动。与社区群众面对面交流,赠送《民法典》,接受法律咨询,了解他们关心与困惑的法律问题,同时也记录下群众对法院的意见和期待。冬日寒风阵阵,但《民法典》的温情让冬阳更甚、人心更暖。我们坚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能够实现《民法典》“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的立法目的,是解决家事纠纷的首选,也是普法宣传教育的宗旨。2022年通过不断创新和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少家案件收案量尤其是涉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案件量有了明显下降,这更激励我坚持在司法工作中通过春风化雨润人心,尽力做到办理一个案件、弘扬一份美德、传播一份正能量。
思考调研: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人民法庭距离群众最近也距离“问题”最近,最有“元气”也最接“地气”。每一个案例都是鲜活的故事,每一种意见都是生动的情绪。案例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具体问题,更在于引发思考、打开思路,为进一步深入调研提供灵感和素材。在法庭锻炼期间,我积极参与了家庭教育指导、协议离婚制度、遗产管理人制度等多项主题调研工作,并且在平常办理的案件中注意发现和收集问题,请教法官的同时也主动查阅相关文献。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一起被继承人债务清偿案件中,遇到了非常特殊的继承人放弃继承的情况,审判团队都感觉比较棘手,我们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联合召开专题论证会,多方位多角度共商解决方案,不仅对案件处理有了思路,对于相关规范的理论把握和完善进路也收获颇丰。正是通过一个个小案件打开的窗口,挖掘理论研究的矿藏,学习既做服判息诉的行家里手,又做洞隐烛微的调研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