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王萍:法台之上“持光者”
日期:2022-02-22 浏览次数: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源源】不久前,玄武区人民法院三级高级法官王萍获评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是全市法院系统中唯一获此荣誉的个人。

  这位坚守在少年家事审判条线23年、人生已迈入“知天命”之年的女法官,能为了落实少年犯的管教问题在外出差奔波几天,能从早上9点开庭调解直到下午2点只为解决矛盾,还能一天内除了开庭、写判决外,抽时间到共建的少年法学院开讲座、再为一份材料磨到凌晨一两点。

  23年来,她将自己的心血点燃,于迷雾之中高高举起,向着身处歧途中的人、尤其是孩子们高喊:“看,这里有光。”

  “你把我关进去,是对的!”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在孩子身上看到希望,本不该是什么值得一提的事,但如果这些孩子顽劣固执呢?如果已经看过了1000个这样的孩子和家庭,内心还能坚定希望吗?

  王萍能。

  黄某14岁时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他的同案犯都落实了帮教措施,被宣告缓刑,只有他被判实刑。黄某父母离异,常年家人对他不管不顾,判决后,王萍一次次到少管所对黄某进行帮教,面对这位亲手将自己“送进来”的法官,黄某自然恨意满满、冷眼相对。

  但他毕竟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父母的常年冷落才是犯罪根源,孩子心中自然也有着对亲情拥抱的无限渴望。王萍的耐心陪伴渐渐让他感受到温暖,在最后一次回访帮教时,他主动告诉王萍自己减刑了,出去后第一个要去看法官。

  4个月后,当两人在王萍的办公室相见,黄某感慨说:“你把我关进去,是对的!我如果当时被判缓刑,肯定还会再次犯法,这辈子就完了。”

  23年办理千余件少年刑案,写下30多万字“谈心信”

  23年来,王萍办理千余件少年刑事案件。她针对每一个案件进行审前调查,详细了解孩子们十几年的人生轨迹,找出问题症结,帮助孩子们认识错误、重新燃起希望;除了定期帮教,对每一个自己“送进去”的少年犯,王萍都会对他们关注陪伴,直至刑满。南京法院自2002年起开展针对少年犯帮教的“正苗工程”,王萍一年不落地参加,她给孩子们写了数千封信,长达30万字,道不尽的是母亲般的千言万语。

  有的家长对孩子失望、伤心,庭审时不肯出现,结案后,王萍依然会反复劝说家长们不要放弃、要继续鼓励孩子。

  23年来,这些人生走了弯路的孩子中,有人结婚时请王萍当证婚人,她即便出差忙到傍晚才回南京,也要急急忙忙买上礼物赶到现场,送上的是祝福;有人创业开起小餐馆,她带上全家人去“捧场”,不管对方怎么推辞也坚持付款,这是支持;更多的时候,对于已经刑满走上正道的孩子,她从不主动联络,哪怕是路上偶遇,对方不出声打招呼,王萍绝不多话,这是为了不揭伤疤。

  为孩子,她“停不下来”

  记者采访时,王萍刚刚陪一名当事人聊了整整半个小时。这是一起4年前的调解离婚案件,最近夫妻俩因为孩子的探视问题起了矛盾,王萍又开始耐心劝解、帮忙协调。她说,自己停不下来。

  23年坚守,王萍收获了一众“志同道合”者。去年,玄武法院不断摸索打造的“紫金少年家事协同保护中心”挂牌,这个中心整合前期多年经验,把省、市、区三级妇联、教育、民政、公证、律协未保委和婚财委力量整合,再加上知名大学的法学院、众多研究机构、各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加入,努力实现着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双重保护。

  多年来,王萍在未成年人审判中不断探索,创出了不少在全省、全国有名的经验做法,她本人也先后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并受聘担任国务院妇女儿童工委儿童工作智库专家、江苏警官学院及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客座教授等。每拿回一份荣誉,王萍把奖杯或者奖状放进柜子,又一头埋进厚厚案卷中。

  她还跟23年前的自己一样,要在少年家事审判的岗位上,全力以赴将搁浅岸边的一条条小鱼投入大海,因为,这条小鱼在乎、这个孩子在乎,这个社会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