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江苏法治报】5天,玄武“易审执”化解200万商事纠纷
日期:2024-01-25 浏览次数: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本报记者 张羽馨 本报通讯员 玄法宣

5天,南京市玄武区法院通过“易审执”工作机制,圆满解决一起涉案标的200万元的商事合同纠纷,原告电力运营公司顺利拿到运维费,被告能源科技公司账户快速解冻,双方随即投入到新的生产经营中。原告特意向法院送来感谢信,感谢信中这样写道:“衷心感谢吕彬法官和陈琳琳书记员的辛勤工作,在玄法人身上,感受到了司法为民的温度和深度!”

2021年,某电力运营公司与某能源科技公司签订风力发电项目运行维护合同,约定由电力运营公司为能源科技公司提供风力发电项目运维服务,服务费用为164.4万元/年,应于每季度结束后10日内支付年度运维费用的25%。合同签订后,电力运营公司提供了运维服务,但能源科技公司未按约支付费用。遂起诉支付运维费用近200万元。

玄武法院受理该案后,根据原告电力运营公司的申请,依法对被告能源科技公司的银行账户进行了冻结,足额保全本案标的。开庭前,承办法官吕彬查阅卷宗材料,发现这起案件争议不大,又足额保全了被告银行账户资金,凭借丰富的办案经验他判断这起案件有调解余地。吕彬组织双方进行了庭前调解,不出所料原、被告调解意愿充分,但案件却陷入“三难”境地,难以达成调解。

第一难,被告希望通过被保全账户资金支付调解款项,但案件审理中法院无法实现款项扣划,只能通过解除对被告银行账户的冻结,由被告自主支付;第二难,因双方缺乏信任基础,原告担心客观上存在解冻后被告不履行支付义务的风险;第三难,即便达成调解,通过法院执行,双方对执行周期及执行费用承担亦存在忧虑。

玄武法院民二庭庭长刘立柱告诉记者,这种“三难”案件在商事审判中屡见不鲜,简单案件的调解却诸多掣肘,诉、审、执衔接不畅引起诸多连锁反应。化解眼前的困境是当务之急,但更长远的是如何实现类案化解的标准化、规范化和长效化。

在此背景下,该院推出了“易审执”工作机制,包含适用条件、申请执行、审执衔接、案件执行、费用减免五个部分。针对前述类案在达成调解后,由原告直接向案件审理法官提交申请执行材料。案件审理部门与执行局各设一名“易审执”专员,由专员负责材料收转,加快审执衔接。案件由执行局“简案快执”通道快速执结,并对执行费用视情减免。机制实施以来,26件商事纠纷由此化解,涉及标的近千万元,减免执行费用7万余元,自出具调解书到案件执结平均周期为7天,最短只有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