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年文明号
我是马晓雯,江苏法院系统2023届名校优生,今年9月来到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担任刑事审判庭法官助理。基层锻炼已满三个月,在院领导关心关怀、带教庭长悉心指导、同事们的互帮互助下,我逐渐适应了新环境、新岗位、新职能。穿梭在法庭内外,办案、学习、实践的每一步皆是对初心的坚守,每一个足迹都镌刻着成长的印记。
案间絮语:守正守初心
民商法学专业出身的我,在省法院担任环境资源审判庭法官助理,尽管环资审判三审合一,但刑事仍然是我初次接触到的领域。坦诚地讲,初入刑庭,内心难免忐忑:没有刑事审判实务经验,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
面对全新的审判领域,我深知唯有以谦虚的态度学习,才能逐步适应岗位要求。我放下顾虑,重拾学生时代的心态与专注,从刑事法律法规条文的理解,到文书送达、庭审程序等环节的熟悉,再到裁判文书的撰写,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
每一步都是新体验,每个知识都是新学习。正是坚持不懈的努力,让我在工作中不断进步和成长。离开校园之后,能够恪守初心,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是一件非常难得又宝贵的事情。现在这已经成为了我的工作日常,所以我时常感念这份难得的幸运。
研学札记:在知与行之间
每一份裁判文书的撰写,每一次来访人员的接待,每一次程序性文书的送达,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碰撞,是法条在司法实务中逐渐鲜活的生动体现。
在文书撰写之初,我时常抱着卷宗材料去带教法官徐海庭长的办公室,在徐庭长的指导下,我反复推敲事实认定部分,仔细斟酌量刑情节的表述。
面对实践中尚存争议的法律适用问题,徐庭长会耐心与我讨论不同观点的合理与不足,对我的思考予以充分肯定。看似基础的文书工作,却让我深刻体会到刑事裁判对准确性、严谨性的极致追求。
接待工作让我懂得,司法工作不仅要讲清“法理”,还要循循善诱讲明“事理”,感同身受讲透“情理”。用平和的态度倾听,用通俗的语言释法,用专业的知识答疑,当事人的满意、感谢以及对司法公正的信赖,更让我体会到基层司法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审判工作之余,院领导对我们青年法官助理有很高的期望,希望我们能够坚持笔耕不辍,用实践反哺理论,以理论引领实践。
法庭心语:行稳致远,久久为功
于我而言,玄武是一段新的旅途。
在玄武法院这段时间,工作之余我也结合自己在办案、调研过程中的思考,对敲诈勒索刑事案件犯罪情节及具体适用问题、环境侵权领域无过错归责原则中受害人过错的研究适用问题、跨区域固废倾倒制度完善等问题提笔写下了自己的一些心得,期待能为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在记录中反思,在思考中前行。每一次笔耕,都是对司法理想的追寻,都是对法治初心的坚守。
今后,要时刻提醒自己以“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的态度深植基层沃土,热爱脚下大地;要以“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心态热爱生活,把工作视作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行稳致远,久久为功。不断前进的同时亦要稳字当头,脚踏实地。
感谢名校优生的培养模式让我有机会深入基层、直面实践,并且成为玄法温暖大家庭的一员。未来,我将以实干笃行回报组织培养,用专业担当诠释法治理论,让每一个脚印都印证初心、每一份努力都践行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