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而在秋天开始读一本书,春天会收到什么?去年秋天,玄武法院“玄法青年沙龙”启动了“院长书单”栏目,由王劲松院长为全院青年干警推荐了一份书单,读政治、读法律、读历史,形成了全院青年的读书热潮。随后成立的“院长笔友会”则用返璞归真的笔谈方式形成了青年干警与“一把手”的交流平台,在检验读书成效的同时,也成为抓牢基层基础思想动态、培育青年干警综合素能的阵地。
下面就让我们在春雨中观黄金麦浪,一起来看看玄武法院的青年们都有哪些收获和感悟吧!
院长推荐书籍:《筚路维艰》

读书手账
于万里
玄武法院民一庭法官助理
……萧先生的笔锋不可谓不凌厉,一些在教科书中一笔带过的内容,本书用平静的事实叙述客观的人物评价,为读者展示了历史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人致力于探寻新中国几万万人生存发展之路的坚定信仰,和面对来自于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时力挽狂澜稳定局面的果断决心。
历史的发展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坎坷。新中国已经在五次“大考”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正是因为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而在当今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又有什么是不能做到的!
院长笔谈
王劲松:国家、社会要不断地面临选择。个人也一样,要无数次地面临选择。这些选择或容易、或艰难,但都必须面对,而不能回避。

读书手账
王瑞东
玄武法院审管办副主任
……本书系统地阐述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路径上的五次重要选择。包括新民主主义的实践,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改革开放的起源等重大历史事件,进一步丰富了我对相关阶段历史的认知,理解了历史选择的复杂性。萧冬连先生作为当代史研究学者,用了大量一手资料,保留了很多生动的历史细节,读毕受益匪浅。
目及当下,要带队伍、做事业、统一思想,不但要让大家往前看,看到未来的希望、富足的生活、安全的环境、稳定的上升通道,还要让大家往后看,认识党得国之正,了解并理解党在历次重大历史阶段中的选择与表现。真正懂得独立思考者,自会选择坚定站在党和人民一边。
院长笔谈
王劲松:读史使人明智。知道处于当下的自身是从何处而来,将向何处而去。读史而知得国正,实质上就是一种历史自信,也是对未来发展的自信,不至于发出“晋祚复安得长远”的悲叹。中国的历史太长久了,以至于我们对古代史学的较多,而对建国后的历史接触较少,是有必要尽快、全面补齐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史的短板了。

读书手账
陶媛
玄武法院知识产权庭法官助理
……虽然都是历史方面的书籍,这本《筚路维艰》和之前阅读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风格迥异,后者是通史的写法,而前者则是用断代史的写法,每一章相互独立,并大量运用了原始资料还原当时的决策背景,以及决策背后多种力量博弈、反复试错的过程。
对比两本书,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从古至今各项政策好像都在围绕理想政治和财政现实博弈。汉代盐铁会议、北宋王安石变法“青苗法”、明代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士大夫“不与民争利”的儒家伦理与国家财政危机现实的冲突从未停止。新中国成立以来,不论新民主主义阶段还是改革开放阶段,一方面是发展私营经济/市场经济保障工业化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意识形态边界与经济效率的角力长期存在。如何在不颠覆核心价值的前提下满足现实发展需求是对每一任领导者的考验。
院长笔谈
王劲松:最后一句话很重要。我们的道路是现实的,“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所以只有不断创新理论,才能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认为,只有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依靠工人阶级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列宁对此作出了突破,形成了列宁主义。毛泽东同志对此也做出了突破,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但新中国建立时,既没有发达的资本主义,也没有高度觉悟的工人阶级主导群体,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就成为所面临的最重大且急迫的理论问题。书中提到的前几次选择正是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国际情势而进行的几次尝试,最终,回到了最基本的方面——发展生产力,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同志语言质朴,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事实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没有一个希望或者放任国家贫穷的,无不在追求富国强兵,汉如此,北宋如此,明亦如此,所以邓小平同志说“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根本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