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而在秋天开始读一本书,春天会收到什么?去年秋天,玄武法院“玄法青年沙龙”启动了“院长书单”栏目,由王劲松院长为全院青年干警推荐了一份书单,读政治、读法律、读历史,形成了全院青年的读书热潮。随后成立的“院长笔友会”则用返璞归真的笔谈方式形成了青年干警与“一把手”的交流平台,在检验读书成效的同时,也成为了抓牢基层基础思想动态、培育青年干警综合素能的阵地。
下面就让我们在春雨中观黄金麦浪,一起来看看玄武法院的青年们都有哪些收获和感悟吧!
院长推荐书籍:《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书手账
李凯丽
玄武法院民二庭法官助理
"制度须不断生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制度绝非凭空从某一理论而产生,而系从现实中产生者。"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产生的思绪却并不只针对书中所列的这几个朝代,而更多是当下我国正在走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条正确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区别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我们的道路是能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前段时间在小红书上看中美网友对账,以往我浅显想象美国民众生活水平整体肯定略高于我国,但对账结果显示好像并非如此。底层民众稍有不慎便无家可归只能流浪,高额医疗费用让他们不敢生病,大学学费十分昂贵甚至需要工作多年才能持学费贷款还清。看到有人评论,美国比起我国,富人的生活水平更高,但穷人的生活水平更低。感觉很有道理,因我们的目的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诚然我国整体国力仍低于美国,但差距正日益缩小,近几年尤其感觉到我国国力及国际话语权地位的显著提升,生于此地十分幸运。此外,对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经过历史检验也是最适合我们的,如果是美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来管理如此庞大的14亿人口,党争将导致许多政令生命仅限于四年,民众对于政策毫无信心,无法稳定谋求共同发展和富裕,难以想象社会会混乱成什么样子。
院长笔谈
王劲松:要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了解二个前提。一、历史不容假设,也不可能重来;二、人是社会的产物。中国自古以来,尤其是自宋元明清以来,一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千年的传承、儒家思想的意识形态不仅造就了国家、社会,也塑造了包括当下在内的人的思想。如此巨大的惯性,决定了中国在制度上和思想上不会出现如欧盟般的小国分立,也不会出现如美国般的政治轮替。因此我们应当了解“存在即合理”,把更多的注意力关照于当下。

读书手账
王泽宇
玄武法院立案庭速裁一组法官助理
“以史为鉴,照见五千年治道之光”。初翻这本钱穆先生的著作,不到200页的篇幅令我不解,如何将这么宏观深刻的话题浓缩在如此精巧的体量中?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完了这本书,对问题也有了答案:这本经典虽薄,但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将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治制度一一总结展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政治制度变迁图景。作为司法干警,我们肩负着推进司法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这本书从历史维度带领我们去思考这一命题。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理性的态度对待传统司法观念,在传承中创新,立足国家实际。在日常工作中,也要以史为镜,谦逊公允,努力做好新时代司法工作。
院长笔谈
王劲松:历史虽漫长而复杂,但抽丝剥茧,条分缕析,也能发现其基本脉络。政府结构与权力分配,权力运行主体(人)的选拔任用,政府运行的基本维持(财),政府存在的根本保证(军)……一切政府,总不外如是,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的工作也当如是,虽然可能纷乱,但只要契中肯綮,掌握主动,也可有所收获。

读书手账
郎灏
玄武法院行装科工作人员
“在历史长河中寻找思想锚点”,这是读完钱穆先生的著作后我最大的感悟。钱穆先生在书中反复强调“以当时人的意见看当时制度”,提出评判历史制度需要回到“历史意见”而非以现代人的标准去苛责古人。历史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在之前学生时代留下的刻板印象与宏大叙事中,往往会忽略古代政治制度中的智慧。中国历史跨越千年,越是了解其中细节,越能感受其魅力。钱穆先生说:“对本国历史应有温情与敬意”,这不是美化过去,恰恰是以谦卑之心承认,今天的我们,依然生活在中国历史投下的长长影子中。
院长笔谈
王劲松:以当时的意见看当时的制度,不苛责古人,固然是对的。但也不能放弃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古代的人、事、制度,明了其优劣所在,分辨其进步与落后,以改进当下的制度。否则,一味认可、一味宽容,社会将无法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