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王馨竹,作为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2021届招录的名校优生,很荣幸被安排在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金融庭担任法官助理。转眼间,基层锻炼生活已经进行了好几个月,我日渐扎根一线、不断成长进步,也在融入这个新集体的同时感受着无处不在的双重体验。

一、异中存同,业务学习永远在路上

在来到玄武法院之前,我接触的业务范围是涉外商事、海事和劳动争议,而现在协助法官处理的主要都是民间借贷、保险、票据等纠纷,案件类型的差异不可谓不大。所以初到金融庭时,我有少许自我怀疑——“我真的能处理好吗”,也有一些本领恐慌——“这个问题好像没遇到过”。但在前辈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基于审判工作的共同经验,通过查阅法条、熟悉判例及类案检索等方式,逐渐把握了案件的基本特征、常见争议焦点和法律适用,写起文书也得心应手了起来。
审理案件之余,在玄武法院浓厚调研氛围的熏陶下,我也越发觉得每天都有新的学习体验。看似大同小异的一批批案件其实都是可以挖掘的宝藏库,当中不乏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比如保险纠纷中的雇主责任险问题、票据纠纷中的追索权问题等。我也会好好珍惜这次锻炼的难得机遇,在一线审判工作中磨炼自己的调研能力,努力取得更多成果。
二、快不忘细,工作兼顾质量与效率

即便对基层法院的结案量有所耳闻,但在刚知道玄武法院去年人均结案五百多件的时候,我还是隐隐感到了些许压力。然而实际投入现有的工作模式和节奏后,我唯一剩下的感受只有充实,因为真切觉得自己为当事人及时解决了矛盾,所以连周六和大家一起加班的时光也变得十分有意义。目前努力成长中的我还算不上一名“熟练工”,但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流程,可以在拿到案卷后迅速按步骤开展工作,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从自我评估的“不拖后腿”进化为团队中的“得力助手”。 虽然结案的数量很重要,但案件质量第一位也是所有人的共识。初次接触一审案件的我,对于从零开始的判决书有些无所适从,没有了“一审法院查明”和“一审法院认为”予以参考,所有的证据、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都需要自己来梳理。许多看似法律关系不算复杂的案件,要花的功夫却一点也不少。我之前遇到了一起民间借贷案件,借款事实简单明了,原告又提交了整整好几年的银行流水,被告未出庭且无书面答辩意见,我就有了是不是可以不用仔细地核对支出和收入的想法,但看到大家在庭后复盘案件拿着账单一条条进行对比时,我才认识到,虽然被告没有参与诉讼可以视为其放弃诉讼权利,但我们还是要把案件查清查实查透。还有一起票据纠纷,代理人提供了其他法院的生效判决以支持自身观点,原本可以在生效裁判的基础上进行判决,但工作过程中的耳濡目染让我养成了下结论前先进行类案检索的习惯,后来果然发现也有很多法院在同样的法律框架下基于不同的理解作出了完全不同的判决,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裁判时全面考虑立法目的、裁判趋势、官方观点和个案差异等等因素。
三、严中含爱,人民利益时刻放心上

基层法院既处在践行司法为民的最前沿,也处在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来到了玄武法院后,我有了更多直接与当事人面对面的机会,深刻体会到了基层法院对于维护和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要在公正裁判中传递法治力量、建树法治权威,又要彰显司法人文关怀。就像《底线》中所展现的,我们最重要的工作目的之一就是化解矛盾、定分止争,许多案件作出判决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真正维护当事人的利益。比如民间借贷案件中,即便原告胜诉,也常常出现被告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履行判决的情况,原告后续面临的可能依然是庭外持续的纠纷。但如果在调解中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化解矛盾,既可以满足原告的诉求,又能够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段时间的体会,那应该是“满足”。在这里我收获了许多,无论是工作上耐心细致的指导,还是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法院的领导同事们都让我感受到了玄武大家庭的温暖,我也会努力用实效来回报这份温暖,不负接下来的锻炼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