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法专栏 > 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3•15】“热辣滚烫”来袭 头脑仍需清晰
日期:2024-03-15 浏览次数: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春节档电影《热辣滚烫》上映后

#贾玲减重100斤

话题持续霸占各平台热搜头条

引发一股减重健身的热潮

健身行业的良性发展

是“热辣滚烫”的前提保障


但健身行业的诸多乱象

有时也会让“滚烫”之心变凉

下面通过玄武法院近年来

审理的几起涉健身场所案例

让你避免“热辣”变“心塞”


一起来看案例~

案例一:健身房关门停业,会员退费维权难

张先生在某知名连锁健身会所办了健身卡,后收到通知他健身的门店将停业,让其到周边的其他门店消费,张先生提出退款,但店方迟迟没有答复。

近年来,因种种原因,关门跑路的健身房不在少数,预付款营销模式存在隐忧。从表面上看,消费者通过办理年卡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同时健身房也能尽快回笼资金得以周转,看似双赢,但实际上办卡变数太大,办卡人数如果维系不了健身房的开支和利润,服务质量自然下降,如果现金流不足,健身房难以为继,关门跑路的事情不足为奇,甚至很多健身房还没开业就关门倒闭了,只留下利益受损的普通消费者。

案例二:重营销轻服务,内部管理混乱

李女士在某健身中心购买了大量私教课程,健身过程中李女士发现此前购买的大量课时无法使用,健身中心表示剩余课时已过期,需购买与过期课时同等数量的课时才能激活过期课时,否则此前购买但未实际使用的课时无法继续使用。

像李女士这样的遭遇并不少见,除了课时已过期,一些健身房在更换经营主体时也会以需另购买课时作为激活剩余课时的前提条件,迫使消费者继续消费。健身房这种重销售轻服务、内部管理混乱的情形时有发生。一些健身房入职培训大部分都是课程推销技巧,从初步了解到制定健身计划再到与顾客相处,都有一套行为模板,跟提供专业的健身技能服务相比,怎样让消费者多办卡多买私教课却成了培训的重点。

案例三:诱导刷卡消费 口头承诺难证实

刘先生在其健身教练的推销下购买了多种私教课程,健身教练表示若不想上课可随时退款。后刘先生提出退款,健身教练表示若刘先生充值购买足够课程后,可以后期一起转让给其他会员。刘先生在教练的诱导下办理了多张信用卡,通过刷卡及套现的方式购买了多种私教课,但教练并未兑现转让课程的承诺。

因健身预付卡引发的消费类纠纷较多,除了商家卷钱跑路,此类纠纷主要还集中在“诱导消费”“霸王条款”“虚假宣传”等几个问题上。实务中,因健身房诱导消费导致消费者支出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费用的情况屡有发生,部分消费者不惜借高利贷、卖车来购买健身课程。销售人员往往作出一些优惠或者可随时退款、转课等口头承诺诱导消费者消费,当消费者向健身房主张权利时,健身房又对销售人员作出的口头承诺不予认可,导致消费者维权受阻。

案例四:合同主体不明确 互相之间推诿责任

冯先生在某知名健身品牌门店订立健身合同,发生纠纷时,该知名品牌公司表示其将品牌授权案涉公司使用,该门店虽挂有品牌门头,合同上虽有品牌标识,但该门店实际上与公司无关。

消费者在选择健身房时,往往通过门头、LOGO选择连锁的大品牌,认为大公司门店多,合同履行有保障,但在签订合同时,又并未认真审查合同内容以及合同中最后盖章的主体是否为该品牌公司。实务中,有一些健身房提供的收款账号与合同主体不一致,甚至为个人账号,也会造成纠纷所涉的公司之间互相推诿,导致消费者维权难退费难。

案例五:健身房安全保障意识低 健身不成反受伤

任先生在健身会所健身后,在浴室洗澡时因地面湿滑、未设置防滑垫而摔倒,经诊断造成左肱骨骨折。经查,该健身会所虽在浴室使用了防滑地砖,但经现场测试,即使经健身会所工作人员洗刷后仍感湿滑,浴室内未铺设防滑垫,亦无任何防滑提示。

 健身房作为提供健身类体育服务的场所,要向消费者充分提示健身运动的风险性和危险性,提供的场所和设备应符合法律规定的安全标准,提供服务的健身教练应当具备相关资质,并根据会员的身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对场所内可能出现的事故应有预防措施,发生事故时,健身房应当进行及时的救治。与此同时,消费者在健身过程中也要尽到合理注意义务,要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运动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消费提示

☑ 认清资质

要选择资质齐全、经营状况稳定的健身房,多渠道查询了解企业门店经营规模、社会信誉和消费口碑,建议事先体验,谨慎选择,尤其是查看营业执照,防止遇到“李鬼”。

☑ 理智消费

在面对健身房里眼花缭乱的课程和可能出现的销售套路时,要保持清醒、理性消费,不因优惠打折等促销方式盲目办卡,避免一次性金额投入过多,谨防商家“关门跑路”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建议健身初学者办理次卡、月卡,以便评估自身需求,不要一次性投入大额资金,确保资费安全。

☑ 谨慎签约

签订协议或合同时要仔细阅读内容或咨询专业人士,提防限制性条款,不要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确保合同内容和商家宣传承诺一致后再签字。同时要保留好相关凭证,遇到单方面违约,可及时向监管部门投诉维权。